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会议通知】中国·昆明 2016年度全国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

[复制链接]

41

主题

54

帖子

23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08:56: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化多样性与民族发展”
2016年度全国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
2016年9月27日-9月30日 中国·昆明
会议地点:云南大学东陆园·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二楼报告厅
主办单位: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承办单位: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云南大学

日 程 安 排
日  期
时  间
内  容
地  点
9月27日
(星期二)
下午
14:00-18:00
会议报到
云大宾馆一楼大厅
18:00
晚餐
原农新村
9月28日
(星期三)
上午

7:30-8:30
早餐
原农新村

8:30-9:00
开幕式
云南大学伍马瑶
人类学博物
二楼报告厅


9:00-10:20
第一场会议主旨发言

10:20-10:35
茶歇
10:35-12:10
第二场会议发言
下午
14:00-15:35
第三场会议发言
15:35-15:50
茶歇
15:50-17:25
第四场会议发言
17:25-17:40
闭幕式

18:00
晚餐
银杏苑
9月29日
(星期四)

08:30-11:30
参观考察
云南省博物馆

11:30-20:00
实地调研
大糯黑彝族撒尼人
田野调查基地
9月30日
(星期五)
离会

开幕式
时    间:2016年9月28日(8:30—9:00)
地    点:云南大学伍马瑶人类学博物二楼报告厅
主    持:云南省博士后管理办公室主任、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
议    程:
一、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徐文波巡视员致辞
二、云南大学副校长张克勤教授致辞
三、专家代表中山大学刘志扬教授发言
四、现场合影

第一场  会议主旨发言
时    间:2016年9月28日(9:00—10:20)
主    持:何明(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云南大学特聘教授)
顺    序:
一、周大鸣(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长江学者)
二、张小军(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三、王铭铭(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特聘教授)
四、张先清(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主任、教授)
茶歇:(10:20—10:35)

第二场  会议发言
主    题:文化多样性的内涵与实践
时    间:2016年9月28日(10:35—12:10)
(提示:每位代表发言时间不超过15分钟)
主    持:秦红增:(《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执行主编、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
评议人:田敏(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教授)
顺    序:
一、胡琦(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民族特色符号促进文化多样性的路径研究(10:35—10:50)
二、许瑞娟(云南民族大学讲师):“一带一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背景下文化多样性传承保护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摩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为例(10:50—11:05)
三、陆双梅(云南大学民族学博士后、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乡村牧歌”的文化逻辑:云南边境地区民族村落的文化多样性研究(11:05—11:20)
四、何群(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教授,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文化单一性的遏制与小民族“非遗”保护方式选择(11:20—11:35)
五、沈云都(云南农业大学副研究员):多民族-宗教生活作为道德动机:哈贝马斯对康德道德认知主义的修正(11:35—11:50)
评议时间:(11:50—12:10)

第三场  会议发言
主    题:民族习惯法与社会控制
时    间:2016年9月28日(14:00—15:35)
主    持:李志农(云南大学民社学院副院长、教授)   
评议人 :刘志扬(中山大学大学人类学系主任、教授)
(提示:每位代表发言时间不超过15分钟)
顺    序:
一、梅象华(云南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学院民族学博士后驻站研究人员,法学博士,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文化多样性视域下少数民族习惯法对国家统一刑法的调适(14:00—10:15)
二、何俊(云南大学民社学院副教授):乡土知识及文化与可持续发展(14:15—14:30)
三、张振伟(云南大学民社学院副教授):曼腊傣族的甘蔗种植与年轻人的规训之道(14:30—14:45)
四、刘彦(云南大学民社学院讲师):国家与地方视野下的破姓开亲与婚俗改革——以清代清水江下游锦屏九寨苗白、彦洞讨论为中心(14:45—15:00)
五、吴振南(云南大学民社学院博士后、讲师)生态文化视野下的高棉文明水利系统(15:00—15:15)
评议时间:(15:15—15:35)
茶歇:(15:35—15:50)

第四场  会议发言
主    题:族群互动的历史与现实
时    间:2016年9月28日(15:50—17:25)
主    持:陈刚(云南财经大学首席教授)
评议人:陈庆德(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教授)
(提示:每位代表发言时间不超过15分钟)
顺    序:
一、吴银玲(云南民族大学博士后、河北大学政法学院讲师)“城市”在汉藏之间——从独克宗古城的毁建史看云南藏区的文化多样性(15:50—16:05)
二、刘智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台湾的尪公信仰与地方文化记忆传承:以台北木栅忠顺庙为例(16:05—16:20)
三、张亮(云南大学民社学院博士后、讲师):三亚回族非正规经济活动中社会关系的调适与重构(16:20—16:35)
四、张雨龙(云南大学民社学院讲师):老挝北部阿卡人移居坝区的历程与文化调适——勐新县帕雅洛村的民族志个案研究(16:35—16:50)
五、金乾伟(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讲师):文化多样性视阈下的刘三姐读书及壮族族群生态叙事研究(16:50—17:05)
评议时间:(17:05—17:25)

闭幕式
时    间:2016年9月28日(17:25—17:40)
地    点: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二楼报告厅
主    持:赵春盛(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议    程:
一、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党委书记赵春盛教授致辞
二、晚宴18:00

田野考察行程
时    间:2016年9月29日(8:30—20:00)
地    点:云南大学民社学院石林大糯黑彝族撒尼人田野调查基地
负责人 :陈学礼(云南大学民社学院石林大糯黑彝族撒尼人田野调查基地主任)
王越平(云南大学民社院人类学系系主任)
行    程:
一、参会代表于8:30统一乘车出发前往云南省博物馆考察
二、参会代表于11:30乘车前往大糯黑彝族撒尼人村寨考察,参观撒尼人博物馆
三、晚餐、篝火晚会(大糯黑撒尼人村寨,18:00-20:00)
                       
温馨提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形成了多变的气候,昼夜温差较大。昆明市中心海拔约1891米,紫外线强度大,请您注意早晚保暖、午间防晒及补水保湿。
昆明天气预报
9月27日
(星期二)
9月28日
(星期三)
9月29日
(星期四)
9月29日
(星期四)
晴转多云


晴转多云
16-26℃
14-22℃
14-20℃
14-19℃
为做好服务工作,我们成立了此次会议的会务组,如在会议期间您需要帮助,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人:朱敏


本次博士后论坛论文
文化多样性的内涵与实践
胡琦:族特色符号促进文化多样性的路径研究
古春霞:现代传播视阈下土家族民间艺术的复调性
许瑞娟:“一带一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摩梭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何群:文化单一性的遏制与小民族“非遗”保护方式选择
郗春嫒:基于文化适应理论的布朗族传统文化多样性保持

文化与民族社会发展
陆双梅:“乡村牧歌”的文化逻辑
方世川,陈潇潇:老少边地区红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研究
何俊:阿布力克木·斯地克:从加麻艾提依附到自由选择

民族习惯法与社会控制
龚得君:民族地区生态发展初探
宋思妮:从《容美纪游》看清初容美土司地区的刑法特色
梅象华:文化多样性视域下少数民族习惯法对国家统一刑法的调适
沈云都:多民族-宗教生活作为道德动机
张振伟:曼腊傣族的甘蔗种植与年轻人的规训之道

族群互动的历史与现实
宁波:金代北京路地区与金境内其他区域互动关系研究
金乾伟:文化多样性视阈下的刘三姐读书及壮族族群生态叙事研究
吴银铃:“城市”在汉藏之间
李权:社会记忆与现代民族国家认同
刘彦:国家与地方视野下的破姓开亲与婚俗改革

           民族研究的海外经验
刘智豪:台湾的尪公信仰与地方文化记忆传承:以台北木栅忠顺庙为例
舒源:东非民族及其发展问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张亮:三亚回族非正规经济活动中社会关系的调适与重构
张雨龙:老挝北部阿卡人移居坝区的历程与文化调适
吴振南:生态文化视野下的高棉文明水利系统  

参会代表通讯录
序号
姓  名
所在单位、职称、职务
1
陈庆德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教授
2
陈刚
云南财经大学首席教授
3
刘志杨
中山大学大学人类学系主任、教授
4
秦红增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执行主编、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
5
王铭铭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特聘教授
6
田敏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教授
7
张小军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8
张先清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主任、教授
9
阿布力克木·斯地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化人类学博士
10
方世川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11
龚得君
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
12
古春霞
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博士后
13
高高予远
中国社科院博后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14
何群
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教授、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
15
胡琦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
16
金金乾伟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讲师
17
刘智豪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
18
李权
云南大学民族学博士后
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19
刘彦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
20
陆双梅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
21
梅象华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学院民族学博士后驻站研究人员
22
宁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后
23
沈云都
云南大学民族学博士后
云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研究员
24
宋思妮
湖北民族学院讲师
25
舒舒源

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世界民族与民族问题博士后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科社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26
吴银玲
云南民族大学博士后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讲师
27
郗春嫒
云南大学民族学博士后、云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28
许瑞娟
云南大学民族学博士后、云南民族大学讲师
29
张振伟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30

张亮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
31
张雨龙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
32
何明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云南大学特聘教授
33
赵春盛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34
李志农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35
李晓斌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36
马翀炜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所所长、教授
37
龙晓燕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史所所长、教授
38
马居里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宗教所所长、副教授
39
桂榕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副馆长
40
高志英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边疆学所所长、教授
41
王越平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人类学系主任、副教授
42
高万红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教授
43
袁娥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主任、副教授

云南大学简介
云南大学始建于1922年,时为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是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37年,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出任校长,一大批著名学者受聘到校任教,奠定了学校较高的发展基点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开创了云大办学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20世纪40年代,云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在内,规模较大,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中国著名大学之一。1946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
经过九十余年的建设,云南大学取得了长足发展。1978年云南大学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96年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列入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高校,2006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共19项二级指标全部评定为A,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优秀学校,2012年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实施院校。
近年来,云南大学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主动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推进“树木树人计划”、“云南大学服务云南行动计划”,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上了新的台阶。云南大学已成为一所以民族学、生物学、特色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边疆问题和东南亚、南亚国际问题研究为优势特色,文、史、哲、经、法、教育、理、工、农、医、管、艺术等学科较为齐全,人才密集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教育部最新学科评估中,学校民族学排名第2,生态学排名第6,政治学排名第10。微生物学、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
学校占地面积4551.84亩,分布于东陆校区和呈贡校区。学校下设个26个学院、9个研究院、1个公共课教学部,1个附属医院,设有研究生院,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6682人,研究生13537人。有本科专业92个,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门,教育部—IBM精品课程1门,教育部—INTEL精品课程1门,教育部—IBM专业综合改革项目2项,拥有民族学、生态学、专门史、微生物学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2个省级重点学科;有1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9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3项,国家级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以及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1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1个国家科学决策咨询研究中心,1个“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中非结对学术机构,1个省级研究中心,7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高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4个省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4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
学校现有教职工2899人,专任教师1691人,其中院士4人(含双聘、特聘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5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4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5人,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3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34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1人,“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5人,“云岭学者”10人,“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14人,云南省“兴滇人才奖”4人,云南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13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人才103人,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40人,云南省高校教学科研带头人20人,云南省教学名师25人,云南省高等学校名师工作室2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云南省教学团队1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云南省创新团队12个,云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7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15个。
近年来,学校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863计划”项目4项、国家水专项重大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8项。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有10篇论文发表于世界著名学术刊物《Nature》、《Science》。学校主办有《思想战线》、《云南大学学报》文、理科版等学术刊物,其中,《思想战线》首批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的十一种期刊之一。
学校占地面积4551.84亩,分布于呈贡校区和东陆校区,公用校舍建筑面积81.4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4.32亿余元,图书馆藏书342余万册。学校是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云南主节点单位。
面向未来,云南大学将继续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积极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努力建成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的区域性高水平大学。

云南大学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简介
云南大学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是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协调委员会批准设立的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云南大学民族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在教育部2015年公布的全国学科评估结果中,位列全国第二。本流动站的主要依托和管理单位是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学院设有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世界民族与民族问题等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云南大学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师资力量雄厚,现拥有的人才团队为国家级团队2个、省级团队7个。其中,国家级团队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团队(2001年获准);国家级重点学科云南大学民族学团队(2002年获准)。省部级团队为全省两个重点研究院之一的“云南省民族研究院”团队(2006年获准);全省首批优势特色学科(群)“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族群关系”团队(2010年获准);全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田野调查与民族志研究创新团队” 、“中国西南民族的由来与发展”(2011年获准);全省人文社会科学第一个获准为云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西南边疆民族文化传承传播与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团队(2012年获准);全省首批高校新型智库“边疆民族问智库”;外交部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与跨文化交流教育培训中心和10个民族学田野调查基地。团队中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一级学会副会长2人,享受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获得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称号2人,博士生导师16人,形成教研结合、学用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具有本—硕—博—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自设站以来,云南大学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民族学家讲学、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与美国、日本、韩国、泰国、缅甸等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交流合作关系等方式,为博士后科研人员开展学术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通过推进10个田野调查研究基地的建设,不断探索和创新博士后的实践培训,推动对西南少数民族长时间的跟踪调查,提升民族学博士后的综合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西南少数民族信息系统、西南少数民族研究数据库、民族学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方面,促进博士后的学术创新。
经过多年建设,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已经成为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人才储备平台,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有多位博士后先后获得多项国家项目资助,出版了学术专著,在《社会学研究》《民族研究》等一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在2015年度全国博士后综合评估中,云南大学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评为优秀等级,系云南省唯一获通报表彰的流动站。


主编:何明
编辑:冯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5-5 04:59 , Processed in 2.43468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