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校7项科研成果获2016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励

[复制链接]

48

主题

55

帖子

23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9 11:2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广西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名单公布,我校7项科研成果名列其中。

广西自然科学二等奖

1. PHB、MMP-2和MMP-9在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ATRA干预
主要完成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主要完成人员:覃远汉、雷凤英、周添标、黄韦芳、赵艳君
项目简介
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GS/RIF)是儿童肾病慢性进展的共同结局,是导致慢性肾衰竭、尿毒症的重要因素,其预后差,需要肾移植或透析治疗来维持生命,给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目前GS/RIF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治疗亦缺乏特效措施,因此深入探讨GS/RIF发病机制,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在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3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通过建立GS/RIF大鼠模型和细胞模型,应用基因干扰、实时定量PCR等技术探讨PHB、MMP-2、MMP-9在GS/RIF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并予全反式维甲酸(ATRA)干预,探讨ATRA减轻GS/RIF进展的可能机制。主要发现如下:
1、PHB表达减少引起肾脏和肾小管上皮细胞(RTEC细胞)的氧化损伤,继而导致了RIF发生发展。沉默PHB基因会加重肾脏和RTEC细胞的氧化损伤,过表达PHB基因则减轻肾脏和RTEC细胞的氧化损伤。
2、MMP-2、MMP-9表达减少会引起肾脏和足细胞的细胞外基质(ECM)积聚,继而导致GS发生及进展。
3、ATRA减轻GS/RIF进展的机制为:ATRA上调肾脏与RTEC细胞PHB表达,减轻肾脏和细胞的氧化损伤从而减轻RIF;ATRA上调肾脏和足细胞MMP-2和MMP-9的表达,使肾脏和细胞ECM降解增多从而减轻GS。
项目研究历时8年。国内外首次从动物、细胞和基因水平三个层面揭示了PHB、
MMP-2、MMP-9在GS/RIF发病中的作用与机制,阐明了ATRA减轻GS/RIF进展的作用机制。美国威尔康乃尔医学院Stuhlmann教授、日本京都大学原田浩教授等在国际学术期刊中对该研究结果给予了肯定评价,广西科技厅组织评审委员会评审认为该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该项目培养博士硕士毕业13名,研究团队和负责人获2014年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称号。发表论文47篇(SCI 24篇)。20篇主要论文均为SCI收录,总影响因子为51.46。 20篇主要论文SCI他引71次,8篇代表性论文SCI他引33次,总影响因子105.18。

2. 流感病毒进化演变及跨种间屏障传播人的分子基础
主要完成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主要完成人员:张增峰、樊晓晖、陈晓燕、罗殿中
项目简介:
近十余年来,禽流感病毒H5N1等频繁地从禽类跨种间屏障感染人和流感病毒H1N1爆发,给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引起流感病毒爆发均起源于动物,其跨种间传播人的途径主要有:一是猪作为“基因混合器”,不同宿主流感病毒可在其体内重配产生新的毒株而跨越种间感染人;二是禽流感病毒可跨种间从禽类直接感染人。该项目自2008年以来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基金项目4项,围绕流感病毒的生态学、进化演变以及跨种间传播人的机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主要科学发现:(1)描绘并揭示了流感病毒的系统变异规律以及当前多种流感病毒的主要进化和传播方向,特别是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新甲型流感病毒H1N1与猪流感病毒H3N2 重配演变成新的杂交株,前瞻性地提出了该杂交株具有传染人的潜能,为新发流感病毒的起源、进化演变以及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2)揭示了禽流感病毒跨种间屏障传播人的多个关键基因发生突变以及人肺泡细胞表达禽型流感病毒受体,为禽流感病毒跨种属间屏障传播人的机制提供了分子基础。(3)创新性地建立了流感病毒体外感染的模型,解决了不能直接在人体内进行流感病毒感染试验的问题,为筛选具有感染人潜能的流感病毒毒株提供了有效模型。(4)阐明了陆禽在流感病毒生态系统中的分布及其作用,陆禽也是重要流感病毒“基因混合器”,有助于病毒重配和形成大流行株的潜能。该项目在流感病毒的分子遗传进化和跨种间传播的研究成果,已经在本领域引入认识病毒与宿主关系以及研究跨种间传播机制的崭新概念。因此,该项目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流感病毒监测、跨种间传播基础理论和防控技术的发展。该项目研究成果在 J. Virol.,PNAS 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23 篇,其中SCI 收录13 篇,总影响因子为71.202,SCI总他引935次。

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

1.正颌外科技术矫治颅颌面畸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主要完成人员:周诺、黄旋平、蒙宁、蒙敏、宋少华、郭鹏、王亚茜、万影、杨媛媛、江献芳、廖凤春、李鸿艺
项目简介:
我国是出生缺陷的高发国,先天性颅颌面畸形发生率约为 3.5%,此外,外伤、肿瘤造成的颌骨缺损等后天继发性畸形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颅颌面畸形不但影响人的容貌,还能影响咀嚼、语言等正常生理功能,严重者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正颌外科是治疗颅颌面畸形的有效方法,通过截断颌骨与颅骨的连接来矫治各类畸形。术区有出入颅内的重要神经和血管,也是呼吸的重要通道,且手术是在口腔内完成,口外不留任何瘢痕。因此,手术具有手术风险大、技术要求高、操作难度大的特点。1987年起,我院陆续开展LeFortI型截骨术、下颌骨矢状劈开术、颏成形术等正颌外科手术,是当时国内少数也是至今为止全区唯一能开展该技术的单位。1996年初,项目负责人周诺教授赴美师承“正颌外科之父”Bell教授,1998年回国后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牵张成骨技术,扩大了正颌外科技术的适应症,并成为首个在该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者。近年来还开展精准数字化正颌外科技术,运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实时测量技术、RP技术、手术导航技术使正颌外科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更精准、可预测性更高、创伤更小、疗效更好。
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正颌外科及牵张成骨术后血供动力学、组织学、分子蛋白学、基因学、信号通道、生物力学、中医中药促进新骨形成、正颌外科和牵张成骨对周围组织的影响、非血管化游离输送盘牵张成骨新模式等方面的基础研究。这些研究先后获得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子项目及13项省、厅级项目资助。项目有以下创新点:1、在国际上率先创建上颌骨前颌分块截骨牵张成骨术式,有效解决了以往传统正颌外科手术难以解决的唇腭裂术后继发严重上颌发育不足畸形;2、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非血管化游离输送盘牵张成骨新模式,在成功构建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对其成骨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3、研究首次发现牵张成骨的新骨形成不仅是牵张应力作用的结果,微创伤也是重要的启动因素之一。项目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65篇,其中SCI18篇,并多次在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上交流。研究成果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广西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一等奖2项,首次中华口腔医学研究创新奖1项。研究成果被编入卫生部“十二五”、“十三五”口腔本科、研究生规划教材及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教材、卫生部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并被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四川大学口腔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等16所著名院校认可及推广应用。通过该技术研究已培养博士研究生16名、硕士研究生51名,促进了全区正颌外科的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1.可注射式磷酸钙复合骨水泥在牙槽嵴种植位点保存的临床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主要完成人员:廖红兵、王玲菲、麦昱颖、黄琳惠、卢国泽、覃媛、陆建志、陈娟娟、梁翠薇
项目简介:
拔牙后牙槽骨萎缩是严重阻碍患者口腔功能修复的临床难题,使用骨粉和骨膜进行骨再生技术可有效减缓牙槽嵴吸收、恢复骨量,在口腔种植修复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骨再生技术所使用的骨粉基本为国外垄断产品,降解缓慢,不能塑形,本项目研发的可注射式磷酸钙骨水泥是由磷酸钙盐固体与凝固液混合形成的骨替代材料,具有可注射、可塑形的优点,可对骨缺损进行准确的塑形修复。本项目创新性地将可注射式磷酸钙骨水泥与多种形式的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复合,在保证材料可注射性及可塑性的同时,有效改善了材料的降解成骨性能,取得较好的骨修复效果,基础研究显示成骨转化率最高达到56.2%,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利用该材料在种植义齿位点保存中进行了临床探索,发现可以简化骨增量技术步骤,降低技术敏感性,帮助患者恢复良好的咀嚼功能以及美好的笑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在梧州、百色等地医院进行推广应用,均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对科技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本研究相关内容在国内外学术大会上进行交流,获得同行的一致好评,具有可观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前景。
本项目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广西医疗卫生重点科研课题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1篇,其中5篇被SCI收录,培养硕士研究生21人。

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

1. 超声心动图在结构性心脏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主要完成人员:郭盛兰、邓燕、吴棘、覃诗耘、陈敏华、张棣、连溯
项目简介:
结构性心脏病是心脏结构先天性或获得性异常的一组疾病的统称, 其成功治疗有赖于对该组疾病心脏形态结构、血流动力学及电-机械机制的准确认识。本项目采用多种超声心动图新技术检测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多种病理生理状态下左、右心房结构与功能的变化规律;分析了房颤高发疾病心房电机械非同步性,从超声的新视角探讨房颤发生的预测指标;深入探讨了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结构性心脏病治疗前后心脏重构及功能变化的三维超声特征,取得了多项有意义的研究结果。项目成果经查新证实:在国内首次报道了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前后左房非同步性与左房功能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率先使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右房、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的右室、左心室功能进行了评价;首次报道了使用组织多普勒技术对成功行球囊扩张术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评价心室功能及心房内及心房间电机械延迟等的研究。这些创新结果的发现,为超声心动图新技术在结构性心脏病新的应用领域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本项目在学术期刊发表论著11篇(其中SCI 2篇,中文核心期刊8篇,科技核心1篇),发表综述2篇,多篇论文曾在相关学术会上交流,得到国内同行专家的认可;培养了硕士研究生6名、进修医师100名,开展技术培训5次,共培养学员约 800 人,开展技术培训5次,培养学员约 800 人。项目负责人于2013至2014年参加由巴西、土耳其、哈萨克选送至我院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基地培训的6名学员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规范培训及封堵手术超声引导演示等。成果在本单位诊治结构性心脏病患者50000余例,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徐州医学院附院等18家省内外医院应用,诊治了患者8000余例;拓展了超声心动图新技术在结构性心脏病诊断中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使成果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并辐射到东盟、逐步走向国际,为患者早期诊疗、病例筛选、疗效评估以治疗后随访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提高了临床的整体诊治水平,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和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意义及临床实用价值。在未来时期一定会有更深远的影响。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 限制性酶切单核苷酸技术检测基因表型在肾小球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主要完成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主要完成人员:薛超、廖蕴华、黄莉、杨桢华、王明军、黎伟、冯炜
项目简介:
针对当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子遗传学机制研究不足,且遗传学研究手段有局限性,我们重点采用基于家系分析的课题设计,依据遗传学传递不平衡原理,利用PCR-限制性酶切技术和测序方法来筛查鉴定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及IgA肾病的多个基因位点的基因多态性,进行核心家系和扩展家系的HRR、TDT分析,并结合传统病例-对照研究、临床病理分析及病例随访,以探讨限制性酶切单核苷酸技术检测基因表型在肾小球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分子遗传学意义,为深化认识该类疾病的分子遗传学发生发展机制探寻方向和提供临床诊疗指导。
技术路线:①严格按WHO标准收集壮族人群IgA肾病患者的DNA标本及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患者DNA标本。②鉴定候选基因的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③HRR和TDT方法统计分析其遗传学连锁不平衡特征。④患者与正常健康人群的候选基因的基因型的对照。⑤患者基因型与其临床指标的相关分析。⑥与肾功恶化风险的回归分析。
性能指标:1.在国际国内为首次按家系为基础进行原发性肾病的遗传学研究设计,探讨限制性酶切单核苷酸技术检测基因表型在肾小球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分子遗传学意义。2.有可能发现一些独特型相关基因及好的评估该病发险的检测指标用于临床。3.能通过检测突变点等位基因的分型及连锁等位基因的方法来帮助临床判断患者的预后与遗传风险。

3. 肿瘤外科及相关疾病循证医学证据的合成、评价与推广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主要完成人员:莫曾南、陈俊强、曹云飞、高勇、谭爱花、王震、秦雪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临床医学中的肿瘤病因学、诊断学、治疗学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医学模式的转变强调疾病的诊疗必须以系统合成及评价的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2006年,本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开展循证医学实践,通过系统检索相关领域的所有可获取的文献,根据国际Cochrance组织推荐的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运用META分析的统计学原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合成并得出定量的结果。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外科常见肿瘤的临床诊疗及病因预防,取得了医学显著成效:
1.筛选并验证了前列腺癌及结直肠癌的易感基因位点,为鉴别高危人群提供了新的筛查手段。通过系统评价,明确了GSTM1基因多态性、APC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能增加前列腺癌风险,为前列腺癌的分子分型及诊断提供了潜在的研究靶点。
2.发现了非甾类抗炎药物、他汀类药物与肿瘤的发病风险的关系,为疾病预防提供了证据支持。我们的研究发现正常人群预防性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前列腺癌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结直肠腺癌(癌前病变)复发的风险。短期使用他汀类药物,特别是亲脂类他汀药物能中等程度的降低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
3.明确了USPIO增强的MRI、哨淋巴结活检、影像系统在诊断肿瘤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为晚期肿瘤转移灶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依据。
4.证实了钬激光切除术、内镜下粘膜分离术、内镜下淋巴结摘除等微创手术在肿瘤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与传统开放术式的比较,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微创外科手术在治疗外科肿瘤方面有着出血少、住院天数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为建立循证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了证据。
5.证实了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在晚期肿瘤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单抗类靶向肿瘤药物在中国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循证医学依据。
6.发现了一组预测靶向药物疗效的分子标志物,为靶向治疗的个体化应用提供了依据。通过检查EGFR等基因多态性,能为靶向化疗药物的选择及生存预后的预测提供指导。
该项目现已发表SCI收录论文65篇,其中20篇代表性SCI论文的累计被引用频次为592,累计影响因子69.9;单篇被引频次最高达122,单篇最高影响因子7.249.获得学术同行的高度评价,被Nature系列杂志评论为严峻热点及临床指南收录。本项目在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愈50人。
本项目发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技术安全、有效,在多家三级甲等医院推广应用后获得了积极评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进一步制定循证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5-5 13:37 , Processed in 1.67716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