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聚焦广西科学技术奖】2016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7项)

[复制链接]

42

主题

54

帖子

22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2 17:39: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点击“八桂科创”关注我们


2017年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5月16日即将召开
将有155项科技成果获颁广西科学技术奖


八桂科创将通过
【聚焦广西科学技术奖】系列专题
为您一一介绍
获得2016年度特别贡献奖
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都有哪些优秀的科技成果


敬请关注!!!


2016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7 项)

1
广西马尾松育种群体建立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南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广西藤县大芒界种子园、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华山林场、横县镇龙林场、贵港市覃塘林场、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派阳山林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

主要完成人员
杨章旗、冯源恒、黄永利、梁远毅、覃开展、韦理电、覃富健、贾婕、谌红辉、卢开成、蒙青松、颜培栋

项目简介
马尾松分布广、用途多、价值高、发展潜力大,是我国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的主要造林树种。针对马尾松育种体系不完善,遗传改良成效缓慢,良种供应严重不足等现状,以建立高效可持续的马尾松育种体系为目标,经过26年联合攻关,在马尾松育种体系构建、多世代育种策略制定、良种基地建设、种质创新和良种选育、良种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马尾松优良家系示范林(2013年5月造林)

构建并运行高效的马尾松育种体系,选育出一批国家及自治区级林木良种。完成全轮伐期1代遗传改良和2代育种群体构建,1代改良增益达32.7%,2代改良遗传增益达24.5%;选育出优良家系65个,国家级良种2个,自治区级良种12个。

创建了亚系划分,同系慎交、异系交配的高世代杂交方法。针对杂交亲本选择的随意性和高世代育种遗传基础变窄的技术瓶颈,创新了育种群体结构划分方法,兼顾遗传增益与亲缘关系,将2代育种群体划分为10个亚系,发明了同系慎交、异系交配的高世代杂交方法,提高了高世代杂交育种的效率并有效解决亚系内近交率偏高的技术难题。率先建成马尾松高世代杂交育种园。突破了杂交育种成本高、产出效率低的局限,在国内率先建成高世代杂交育种园3处面积12 hm2,显著提高了高世代种质创制的效率,完成马尾松杂交设计71组,创制杂交组合849个。获发明专利1项。


▲杂交种质创制

创新集成了高效建园和配套管理技术。针对马尾松良种供应不足,创新集成“一穴双株、秋接春补”建园技术、“球种合一”良种贮藏、促花保果配方施肥等高效管护技术,使种子园建园速度、良种产量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获发明专利2项。

项目建立国内规模最大且改良效果最好的2代育种群体,收集2代优树240个,年均材积生长量达0.0279 m3;建成我国最大的马尾松无性系种质基因库,收集无性系1778个;营建试验示范林771.6hm2;建设种子园435.4hm2,生产良种19835kg;4个国家级和5个自治区级良种基地实现种苗一体化,建成苗木培育基地40hm2,培育轻基质等容器苗15748万株。获发明专利3件,林木良种14件,发表论文专著16篇(SCI收录2篇);项目形成完善的研究和技术推广体系,推广造林11.1万公顷,新增产值57.88亿元,新增利润35.65亿元,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为广西乃至我国马尾松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该项目对促进广西千亿元产业“林浆纸(板)一体化及木材深加工产业”和特色产业“松脂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建设南方重点商品林基地,打造木材战略核心储备基地,保障我国生态和木材安全,实现森林双增战略目标均具有重大意义。


2
肉桂高效培育与利用
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大学、广西源安堂肉桂产业有限公司、广西京桂香料有限公司、罗定市桂之神实业有限公司、梧州市林业技术推广站、防城港市防城区林业技术推广站

主要完成人员
李开祥、叶绍明、陆顺忠、梁晓静、梁文汇、黎贵卿、莫兆钦、黄开顺、杨梅、梁宏飞、陈俊杰、陈国臣

项目简介
针对肉桂资源培育和利用技术落后、产业综合效益较低等难题,在国家和自治区科技计划支持下,历时15年攻关,在肉桂种质评价、高效培育和高值化利用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为肉桂产业升级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年产180吨肉桂醛生产线

1.系统开展了肉桂种质资源特性研究评价。
从形态、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等系统评价肉桂种质特性,揭示不同种质性状的变异规律及相关性。引进清化肉桂良种,为中大径板桂定向培育和高值化桂品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率先开展乔林下肉桂种植生长特性评价,揭示了下层林肉桂群体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

2.创建了肉桂实生繁殖和无性扦插繁殖技术体系。
系统开展了肉桂种子促萌、容器育苗、无性扦插、苗期施肥等肉桂繁育技术研究,攻克了种子贮存期短、发芽率低以及扦插生根慢、生根率低的技术难题,实现种子发芽率提高到93.3%,扦插生根率提高55.02%,显著提高了种子发芽率、扦插生根率及苗木质量。

3.创建了肉桂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为肉桂产业规范化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首创林下肉桂复层经营技术,综合提高林分生长量10%、经济效益增加15%、森林健康指数提高10%、森林碳汇功能提高15%,构建了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显著的林下肉桂复层经营模式。创立了以空间结构调整、采伐目标树确定、密度调控为关键技术的中大径板桂培育技术体系,确定最佳经营密度为2400株/hm2,拟合板桂皮产量预测模型,预估精度达96.854%。开拓了肉桂资源高效培育新的技术途径及经营模式。

4.创新了肉桂系列产品加工技术及装备,开发出系列新产品,丰富肉桂产业链。
创新药用桂皮冷浸-焖制-晾干炮制加工技术,挥发油和肉桂醛含量均提高10%;以肉桂提取物降血糖、降血脂、提高免疫力药理研究理论为基地开发出肉桂药食用新产品7个;发明了桂油得率≥1%、含醛量≥85%的肉桂油提取新技术及装备;利用热敏性物质单离新技术及装备生产的桂油单离肉桂醛纯度99.3%、得率85.2%,乙酸肉桂酯纯度99.3%、得率68.1%;研创出纯度达99.3%、得率为48%的肉桂醛水解苯甲醛生产技术;首创了利用肉桂木开发优质食用菌产品6个、家居制品7个,延长产业链。

该项目取得授权国家专利20件(发明专利12件),制订行业和地方标准5项,发表论文33篇(SCI 收录1篇),验收鉴定成果5项,开发出系列产品10个。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建立肉桂基地43.0万亩,建成生产线7条,开发出新产品20个。近三年累计实现产值7.69亿元,新增利润3.61亿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
YC6MK系列重型柴油机
研发及产业化

主要完成单位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员
沈捷、覃星念、林志强、王志刚、朱杰、谭贵荣、钟玉伟、林铁坚、黎华文、朱万泥、苏异新、程仁礼

项目简介
YC6MK系列重型柴油机是围绕节能环保国家发展战略,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环保、安全型柴油机。采用四气门技术、增压中冷技术、新型活塞环,缸套珩磨技术,内冷活塞,匹配低惯量增压器、电控高压共轨、DOC+EGR后处理等技术集成,研发成功排放达标国4、国5、国6的重型柴油机,以较低成本的国产机,打破了国外品牌在国内的垄断地位。

主要创新点:
1、突破了整机结构设计方法:首创了整体式均布螺栓、自顶向下分层冷却系统的气缸盖技术,高顶环机体闭式水套冷却技术,国内领先。

2、突破整机轻量技术:首创在气缸体、气缸盖使用RUT340蠕墨铸铁材料,材料的抗拉强度提高了36%,实现气缸体与气缸盖壁厚减薄,整机质量降低了12%。国际领先。

3、突破了燃烧排放与后处理技术:采用玉柴专有Ⅴ型新型燃烧室、SCR+DOC+EGR后处理方案,实现排放达标国4、国5、国6,国际领先。

4、突破了可变气门的制动技术和PTO动力输出系统技术,首创配套16立方水泥搅拌车,实现动力输出与制动技术重大突破,国内领先。该机标定功率/转速:221~309kw/1900r/min;最大扭矩/转速:1400-1900 N.m /1100~1500r/min;最低燃油耗:≤189g/h.kW;排放达到国4、国5、国6标准。

该项目申请发明专利31件,实用新型专利50件,获授权发明专利7件,实用新型专利46件;2013~2015年共销售30328台、销售收入21.23亿元、新增税收9157万元、利润23033万元,新增创汇153万美元;近三年在广西发展直接配套供应商26家,直接采购配件总额约10.1亿元,解决了近5000人的就业,带动广西经济发展和零部件供应商技术进步。该项目核心机型YC6MK系列柴油机2012年获玉林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玉林市科技进步特别贡献奖。 YC6MK系列的国4、国5、国6柴油机已广泛配套东风、福田、联合卡车、宇通、中联重科等汽车厂,用户反馈该机性能优、稳定可靠、是领先适用、性价比高的产品。该项目为民族工业和民族品牌树立了榜样,对推动我国内燃机工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我国柴油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4
高性能环保银氧化锡触头材料
开发及产业化

主要完成单位
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主要完成人员
叶凡、黄锡文、陈光明、李恒、覃向忠、覃绍培、罗春华、刘心宇、张天锦、李镇鹏、白娅玲、侯月宾

项目简介
低压触头材料主要应用于各种低压电器开关中,承担着接通、承载、分断正常和故障电流的任务,是电器开关的核心部件。一直以来,AgCdO都是应用最广泛、通用性最强的“万能”型低压触头材料,国内年需求量约800吨,但因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Cd而于2002年被欧盟的RoHS环保指令禁用,这对我国使用AgCdO材料的低压电器及设备的出口造成障碍,涉及出口额超过300亿元人民币。因此,急需环保型的触头材料来替代有毒的AgCdO材料。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AgSnO2被国内外公认为替代AgCdO最理想的环保型低压触头材料,但与AgCdO相比,其存在脆性大加工困难、制造成本高、多层材料的复合强度差、接触电阻高、交流条件下电寿命低、通用性差等问题,因此,目前国内外均围绕上述问题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但尚未达到AgCdO的应用水平。

该项目针对混粉法、雾化法、化学共沉积法制备工艺,通过对添加剂加入、复合粉末制备、多层材料复合、边角废料回收等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解决了上述影响AgSnO2材料推广应用的系列问题,研制出可替代AgCdO的符合RoHS环保指令要求的高性能环保AgSnO2系列材料,产品的性能质量达到国际著名公司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并满足世界著名低压电器制造商施耐德电气的使用要求。

具有创造性的关键技术:
①添加剂的雾化法加入技术;
②添加剂的喷雾干燥法加入技术;
③AgSn合金粉末锭子高压氧化技术;
④环保沉淀剂NaON的选用技术;
⑤银基合金带材导电加热技术;
⑥AgSnO2废料回收循环利用技术。

该项目根据上述关键技术共申请了9件发明专利,已获授权7件,公开发表论文10篇。

该项目研制的AgSnO2触头产品的性能满足施耐德电气等低压电器制造商的要求,电寿命指标达到AgCdO材料的同等水平:常规继电器电寿命≥10万次,常规接触器电寿命≥80万次。

▲项目产品的主要供货形式

该项目研制的高性能环保AgSnO2触头产品已实现产业化生产,并先后为上海施耐德、浙江正泰接触器、浙江亚洲龙继电器、桂林机床电器等用户批量提供用于接触器、继电器等低压电器的片状触头、铆钉型触头及线材产品, 2013~2015年累计销售101.77吨,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1797.36万元、利润3002.94万元,上交税金1237.31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随着AgSnO2替代AgCdO工作的深入开展,未来几年国内AgSnO2材料的需求量将达到400吨/年以上,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该项目明显提升了我国环保AgSnO2触头材料的制造技术水平,促进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加快了我国低压触头材料向环保材料过渡的步伐,对我国电子电气产品的出口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我国环保触头材料的推广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
正颌外科技术矫治颅颌面畸形的
基础与临床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
广西医科大学

主要完成人员
周诺、黄旋平、蒙宁、蒙敏、宋少华、郭鹏、王亚茜、万影、杨媛媛、江献芳、廖凤春、李鸿艺

项目简介
我国是出生缺陷的高发国,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约为0.1%-0.3%,这些缺陷导致唇腭裂畸形、面裂畸形、各类上下颌骨畸形等先天性颅颌面畸形;颅颌面部外伤、颜面部肿瘤术后导致的颌面缺损等后天继发性颅颌面畸形呈逐年增加趋势。

颅颌面畸形不但影响人的容貌,还能影响咀嚼、语言等正常生理功能,严重者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正颌外科技术是治疗颅颌面畸形重要的手段。通过该技术恢复患者的容貌和咀嚼、语言等生理功能的同时增加患者的自信心,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项目组自1987年分别开展LeFortI型截骨术、下颌骨矢状劈开术、颏成形术、牵张成骨技术等正颌外科技术成功治疗了颅颌面畸形患者908例,术后效果满意。近年来该院还开展精准数字化正颌外科技术,运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实时测量技术、RP技术、手术导航技术使正颌外科技术在临床应用更精准、可预测性更高、创伤更小、疗效更好。


项目组还分别开展正颌外科、牵张成骨术后血供动力学、分子生物学、基因水平、组织工程学等基础研究并先后获得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子项目及13项省、厅级项目资助。该院是全区唯一能开展该技术和国内较早开展此技术的院校之一。

项目负责人周诺教授于1996年初受“正颌外科之父”Dr.Bell邀请赴美参加牵张成骨科研研究,成为我国开展该技术研究第一人。1998年回国后在国内率先开展该技术的研究,并成为首个在该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者,同时在国内外率先创立上颌骨前颌分块截骨牵张成骨术治疗以往正颌外科难以治疗的唇腭裂术后继发严重颌骨发育不足畸形和游离输送盘牵张成骨术修复颌骨缺损。

该项目立题新颖、创新性强,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表学术论文64篇,其中SCI17篇,核心期刊47篇,并多次在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其中《TGF-β1等多细胞生长因子在下颌骨牵张成骨中的表达研究》项目成果分别获得2005年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6年广西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一等奖,《游离输送盘在牵张成骨应用的生物学机制研究》获得2009年首次中华口腔医学研究创新奖。研究成果被编入卫生部“十二五”规划口腔本科教材、全国高等学校研究生规划教材和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教材,被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四川大学口腔医学院、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等著名院校认可及推广应用。通过该技术研究已培养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34名,促进了全区正颌外科的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
肝脏损伤与修复的基础
与临床应用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
桂林医学院

主要完成人员
何松青、徐庆、袁晟光、李江发、金俊飞、唐博、廖维甲、余水平、李铂、雷彪、刘杰、韦京辰

项目简介
肝脏损伤与肝脏修复的研究是肝脏疾病领域的热点和难点。该项目将补体调控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and reperfusioninjury, IRI)与肝脏再生结合起来研究,并成功找到了减轻肝脏IRI及促进肝脏再生的突破点。通过研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并验证了“补体在肝脏再生中的双向作用与可控性”理论。即:补体成分对肝修复的双向调节作用,补体的完全抑制或过度激活都不利于肝脏再生;可以通过调控补体激活达到改善肝脏再生的目的。

项目组进一步解析了补体终末产物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在肝脏IRI及肝脏再生障碍中的关键作用及潜在机制,提出了“分割性补体调控”的创新策略。

项目组通过研究还揭示了肝脏IRI的重要参与机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思路,剖析了临床相关肝脏疾病模型的肝脏损伤与修复机制,针对肝脏疾病临床热点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临床转化研究:Gd-EOB-DTPA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研究;通过肝脏疾病围手术期安全性评估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围手术期肝功能评估指数的概念;介绍了科学合理的肝脏血流阻断技术在复杂肝切除术中应用;发明了腔镜下简易肝血流阻断技术并推广应用;寻求预测肝癌病人预后的生物标记物等。

创新要点:
①阐明了“补体在肝脏再生中的双向作用及可控性”,为“补体为肝脏再生所必需”传统理论的重大补充与完善;

②解析了MAC在肝脏IRI及肝脏再生障碍中的作用及潜在机制,创新性提出了“分割性补体调控”的新策略,拓展了补体调控的内涵;

③揭示了肝脏IRI的重要参与机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思路;

④揭示临床相关肝脏疾病模型的肝脏损伤与修复机制;

⑤发现并证实了Gd-EOB-DTPA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重要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⑥建立了肝脏疾病围手术期安全性评估方法;

⑦发现了一系列预测肝癌病人预后的生物标记物等。

该项目相关研究已经发表SCI论文42篇,国内核心期刊20余篇;获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其中多篇论文被国际著名期刊J Clin Invest. (IF 16.559), J Exp Med. (IF 13.912)等接受发表, 累积影响因子超过200,并被国际著名期刊Nat Medcine , Hepatology等正面引用700余次。

相关相关成果通过学术会议、国家级及自治区级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及美刀培训基地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推广,参加培训人数超过3000人次,部分成果被区内外53家医院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7
肝衰竭毒邪-毒浊学说
及临床应用推广

主要完成单位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主要完成人员
唐农、毛德文、韦艾凌、姚春、邱华、龙富立、梁健、张荣臻、王娜、黄雪霞、石清兰、陈月桥

项目简介
肝衰竭是最危重的一种肝脏疾病,病死率高达50%,严重威胁着我国近2亿各类肝病患者的生命健康。在以乙肝病毒为主要病因的背景下,对比肝移植、人工肝等治疗方法,中医药具有更显著的疗效与经济优势。此前在应用中医药治疗肝衰竭时,存在辨证方法不完善、诊疗方案欠系统、干预手段单一等系列问题,尚未突破将肝衰竭病死率降低至40%以下的技术瓶颈。

▲项目组开展肝衰竭病例讨论会

为解决上述问题,该项目组历时13年潜心研究,形成了一套能将肝衰竭病死率降低至35%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案,并取得如下重大创新性成果。

1.创建了以解毒化浊为技术核心的肝衰竭全程治疗新方案:
通过建立国内首个最大的肝衰竭中医证候数据库,明确了毒邪、毒浊是我国肝衰竭关键病因病机。国内率先提出了慢性病毒性肝炎重症化倾向期概念及内涵,填补了肝衰竭防控链上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最终凝练形成了以解毒化浊为技术核心的,涵盖重症化倾向期、肝衰竭期、恢复期全程的内服与外治相结合的新方案,经循证医学证实该方案能将肝衰竭的病死率由50%降低至35%,将慢性乙型肝炎(重度)进展到肝衰竭的发病率由21%降至10%以下,人均减少医疗费用1/3,突破了中医治疗肝衰竭的疗效瓶颈。

2.创立了肝衰竭中医辨病论治新模式:
鉴于肝衰竭症状复杂、变化迅速,常规“四诊”辨证论治对医生素质要求较高的问题,创新性提出了肝衰竭3型辨病论治新模式,形成了解毒化瘀系列方,实现了中医与西医的有机结合,显著提高了中医诊断与用药的精确性,解决了中医治疗肝衰竭的稳定性及可操作性之瓶颈。

3.构建了肝衰竭/肝性脑病中医外治技术新体系:
针对肠道菌群紊乱与功能障碍,导致肝衰竭急剧恶化诱发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关键问题。在国内首次提出“通腑开窍”法和相应的“大黄煎剂保留灌肠技术”,突破了肝衰竭快速清除体内毒素的治疗瓶颈,将肝性脑病的有效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85%。

上述成果已在国内31个省(市)大学附属医院、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肝衰竭项目组成员单位、市级医院及县级医院肝病科进行了推广和应用,实用性、适用性获充分肯定。主持制定国家行业技术方案1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院内制剂批文1项;发表论文188篇,其中SCI收录13篇,核心期刊101篇,累计他引824次。先后培养博(硕)士生50多人,举办省级以上学术培训班10期,助推了行业技术跨越。该项目在技术创新、疗效提高及诊疗示范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凸显了重大的社会、生态、环保效益。

(来源:广西科技厅)


相关链接
【聚焦广西科学技术奖】2016年度特别贡献奖:桂西铝土矿地质与勘查
【聚焦广西科学技术奖】2016年度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十字花科黑腐病菌Ⅲ型分泌系统调控机理及其效应子研究
【聚焦广西科学技术奖】2016年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项)
【聚焦】2016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名单

八桂科创
微信号:baguikechuang
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
如果觉得文章不错请点个赞再走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5-5 04:57 , Processed in 2.13432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